解禁,指受到流通期限和流通比例限制的非流通股,取得流通权并可以上市交易。
限售股上市流通将意味着持股人可能会抛售股票,空方力量增加,从而使股价承压。但解禁并不是“洪水猛兽”,其影响因“股”而异,需要理性分析。

解禁不是“洪水猛兽”

2017年5月27日,证监会发布减持新规,持有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股东在解禁后12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的比例不得超过其持有的该次非公开发行的股份总数的50%。

此外,持有限售股的股东减持解禁后的股份,在减持行为、数量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均受到严格的规则限制。

可以说,新规拉长了解禁股份的减持周期,为减持加上了“刹车片”。

解禁杀伤力因股而异

理性评估解禁杀伤力要“三看”:

一看解禁市值和股东数量。解禁涉及的金额和股东数量越大,影响越不容小视。

二看股东类型。总体来说,限售股份分为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追加承诺限售股份、股权激励限售股份等类型。其中,前两类占据了绝大部分。

一般而言,定增股东多有短期获利的诉求,因此解禁后减持意愿较强;而大股东通常长期持有公司股份,通过参与公司经营发展获利,解禁后减持意愿相对弱于定增股东。

三看解禁收益。其实就是换位思考,站在限售股持有人的角度思考。不妨与限售股成本比较,来评估减持动力。一般来说,现价较成本价涨幅越大减持动力也越高。因此,股价处于低谷时,减持的意愿会相对较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意在讲解投资知识,不构成任何业务推荐,示意图中如涉及个股等信息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返回主页